废文网官网 - 其他小说 - 红楼蕴大爷在线阅读 - 第七十章盐商

第七十章盐商

    扬州西城,东关街。

    高大的青砖城楼矗立在马路边。

    城楼分三层,上面两层为亭阁式守望台,可以居高临下,下面有一个拱形门,就是进出的通道。拱形门下,行人川流不息。

    一条被踩得光滑的条石板路笔直地通向远方,街道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商铺,既整齐又杂乱的青砖墙面,配合着黛瓦屋顶,透着浓浓的古朴。

    街边的青砖阵里出现了一道漆黑的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大红色的木牌,写着“个园”。

    个园是扬州名园之一,由盐商所建,接待着四海宾朋,据说它的名字取“竹”字的一半,园内到处都是青色的竹子,青竹间遍布叠石,由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叠成的假山和青竹相映成趣。

    园内的一处偏厅内,重檐架紫烟。

    堂上一尊铜龟口中不时吐出一股股熏香,沁人心脾。

    数十个衣着富贵,或须发皆白,或正当中年的男子,分坐于堂上。

    虽年纪各不同,但看起来都颇有威势。

    俗语有云:“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

    百万家产还是“小商”,在做的数十人皆是两淮之地有名有姓的盐商,这些人加起来的总资产,不下亿计。

    正中主座上所坐之人,乃是现今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吴家。

    吴家世代皆商,自太祖以来便时时以钱财敬献朝廷,大乾立朝所宴请的豪商之中便有吴家老太爷,于国有功。

    也因此,自大乾立朝近百年以来,扬州盐商更换数批,可唯独吴家屹立不倒。

    吴家的当代家主名为吴海,约莫四十,一派温文尔雅的形象。

    堂内此刻未有人说话,众人的目光,都或明或暗的停留在吴海的脸上,似在等待他拿什么主意。

    吴海不慌不忙,抿着茶水。

    旁人不敢多说什么,只能耐下性子。

    同为扬州八大盐商的钱家男子开口道:“吴家主,您倒是拿个主意啊,这银子,咱们捐还是不捐。”

    扬州八大盐商,以吴家为首,钱家更是与吴家关系亲密,钱家嫡女嫁入吴家,是为姻亲,除此干系外,钱家一向是以吴家马首是瞻。

    想当初林如海刚上任整顿盐务,整治了不少人,而钱家正是由此在吴家的帮扶下上位,成为新的八大盐商之一。

    吴海放下茶盏,平和道:“钱家主,不要心急,黄河大水,灾民遍地,为朝廷计,这银子吗,还是得捐。”

    吴家能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急朝廷之所及,得到圣上的嘉奖,旁人都需给几分薄面。

    众人闻言一阵错愕,既然要捐银子,干嘛先前捐那么几千两银子充个台面,一次性捐齐来,岂不省事....

    “吴家主,这是何意,不妨直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面色凝重的说道。

    此人也是八大盐商之一,名为孙铭。

    吴海沉吟一声,对着众人说道:“我们都是商人,在商言商,总不能凭白捐了银子出去。”

    众人闻言沉默不语,而吴海则是不在意,继续说道:“银子嘛....咱们捐,可是也不能白捐,捐出去得银子,自然得赚回来,相信朝廷也不会这般不近人情。

    这盐引,也该改一改了。”

    说到此处,吴海便停了下来,孙铭皱了皱眉,要改盐引,以他对吴海的了解,肯定指的不是数量,想清此中关节,孙铭试探道:“吴家主的意思莫非是“加引”?”

    盐引就是盐道开出来的一张凭证,只有拿着他这张凭证才能算官方的盐,没有的话就是属于贩运私盐,罪责甚大,甚至连累的家人。

    盐不是按斤来算,而是按“引”。

    大乾朝一引约莫三百六十斤,这“加引”,这是是加一引的重量,比如现今的一引三百六十斤,或可加至三百八十斤,这就叫“加引”。

    根据大乾朝“恤商裕课”的政策,所加之盐,“不在原定成本之内,俾得永沾实惠”,这就是白嫖。

    大乾朝立国之初,所定盐引本是一引二百八十斤。

    可太上皇在位时,历次南巡,每回途径江南,都照例每引加十斤、二十斤不等,以至于成了现在一引三百六十斤。

    这不仅使盐商节省了许多成本,多出大量的“无课之盐”,同时又加重了对搬运工人的剥削,因为盐场搬运工人是以每引为数,而不是计算重量的。

    太上皇禅位后,崇明帝登基至今九年,盐引斤额就未曾变化,数额倒是增添不少,毕竟“国泰民安”,百姓人口自然增加不少,所需盐量自然也是得提高来。

    吴海点了点头,说道:“还是孙家主明理。”

    话罢,吴海偏头对着众人说道:“大家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这样既能在圣上心里落个好,又不损失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日子久了,银子不光能回本,还能赚上一笔。

    这时,堂下靠后的一名盐商说道:“吴家主的主意自然是高明的,可是这般,岂不是让那些晋商、粤商、鲁商那些人凭白占了好处?”

    这“加引”一事,自然不可能只是江淮一地,其他地区也是一视同仁,这银子是他们江淮盐商出的,却让旁人得了好处,心里哪里能平衡的了。

    吴海嗤笑一声,道:“自然不能让旁人凭白得了好处,这“加引”一事,自然与钦差大人说仔细来,咱们两淮的人出的银子,自然只能算在两淮才算数,反正咱们与他们也八竿子打不着,碍不倒咱们。”

    众人闻言也是恍然大悟,大乾朝规定盐引从哪领取的,便在哪个地区贩卖,绝不可跨区,例如堂内的盐商,盐引皆是从两淮盐运史的盐政衙门领取的,自然也只能在两淮之地贩卖。

    只要与钦差说清楚来,倒不成问题,江淮捐银子,圣上体恤,这传出去,也是一桩美谈。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赞同。

    “吴家主,若是朝廷不允呢?”

    堂下有人不合时宜地问道,毕竟这事还是得看朝廷的意思,以崇明帝登基以来便不增加盐引斤额的态度来看,怕是不会应允....

    吴海无所谓地回道:“不妨事,若是不允,咱们象征性地捐些银子便是,府内拮据,朝廷总不能逼着咱们捐银子吧!

    更何况,咱们每年都有捐输孝敬太上皇,哪个多嘴会说咱们的不是。”

    事实上,不仅是扬州的商人,其他地区的商人每年也都会向朝廷捐输不菲的银子,有的是孝敬崇明帝,更多的是孝敬太上皇,毕竟太上皇“恤商”更为实际不是,甚至于给京中的达官贵人送礼,讨个“眼缘”。

    众人闻言倒也是觉得在理,反正装穷便是。

    至于认捐,他们又不是没捐,总不能逼着旁人捐齐来。

    见众人皆是赞同之色,吴海满意的点了点头...........

    m.撑死的瘦子的红楼蕴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