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都市小说 - 初三学渣获诺奖,能上高中吗?在线阅读 - 第216章 三条路同时进行

第216章 三条路同时进行

    新粒子,听话的上帝,可控量子叠加态。

    它在哪?

    它无处不在!

    甚至,我们的身上就存在。

    不过,却是另一种形势罢了。

    它是一种高能超轻超微粒子。

    这是金手指给陈申的答案。

    看着数以千计的研究人员,在制造的大型设备,陈申想到了三体中的水滴,它的制作方法。

    水滴外壳,比太阳系中最坚固的物质,还要高百倍以上。

    这个世界在它面前,就像是纸做的一样,石头和水硬度的区别。

    一颗水滴,就可让百万太空舰队灰飞烟灭。

    强相互作用力!

    制作它的工艺复杂么,不,简单,简单到你根本做不出来。

    就像是折纸技术一样,大大方方的告诉你,你却无从下手。

    我们知道,组成这个世界的所有物质,都可以分解为最基本的微观粒子。

    原子!

    可是,原子还可以再分解,里面包含着更小的质子和中子。

    而组成质子和中子,人类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物质为夸克。

    物质和物质之间,存在吸引力,普通物质原子间一般都是叫电磁力的力场相互吸引的。

    有一种力,比电磁力还要强上100倍,它就是刚刚说到的夸克,聚合成质子和中子的力,强相互作用力,也叫强力。

    这种力可以把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压缩到比原子半径还小。

    而以目前人类文明对强力的研究程度,也仅限于发现,仅限于能解释这种力是什么,而要掌握,可能需要几百甚至数千年之久。

    制作水滴,就是将水压缩!

    假设我们有一个无限加压的装置,无限多的水。

    水,一直压缩,当压力来到1000个标准大气压,这时候压力相当于一万米深海,在这种压力下,水还是水,也还是液态,但它的密度会比海平面水密度高5%左右。

    然后继续加压,水的温度会升高,然后达到沸点,转变为气态。

    继续加压,10万个标准大气压,水分子中氢氧键断裂,水会变成固态!

    这种固态,不是冰,而是一种固态晶体,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聚合物。

    继续加压。

    水开始表现出金属铜,形成金属氢,金属氢内储藏着巨大的能量,比普通tnt炸药大30─40倍。

    2017年1月26日,《科学》杂志报道哈佛大学实验室成功制造出金属氢。2017年2月22日,由于操作失误,这块世界上唯一的金属氢样本消失。

    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能量物质!

    当施加到100万个标准大气压。

    氢原子会开始核聚变,它的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质,温稠密物质。

    这种物质,可以一瞬间毁灭一座城市,就像是蘑菇云,必须要有专门的容器,束缚住它。

    压力到1000万个标准大气压。

    水会变成金属钛。

    压力到3000万个标准大气压。

    这种压力,和太阳内部压力相当。

    在这种环境下,元素会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聚变反应,由氢变成氦,再按元素周期表的排位,聚变到铁为止。

    陈申不是要掌握强相互作用力,也不是要将水加压到核聚变,没这个能力。

    但是,手段似曾相识。

    “陈教授,真的是要加压碳吗?”

    “是的。”

    “为什么是碳?”

    陈申看着设备,是啊,为什么是碳?

    鱼粒子,为什么要在加压碳中,才能产生呢?

    氢、碳、氮、氧、钠、磷、硫、钾。

    构成生命的最主要元素,就是这8个。

    而其中,碳元素,主宰整个生命。

    碳基生物,人类,就是碳基生命。

    有机化学,就是碳化学。

    铁里加入百分之一左右的碳,就产生了钢,人类开启第二时代,万丈高楼,大型机械。

    碳是驱动人类文明的主要能量来源:原油,煤炭,以及天然气。同时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热力学上的终点。

    是有什么关联么?

    陈申没有回答。

    又一位研究人员小跑过来,说道:“陈教授,您给的设计图,我们量子计算机小组,遇到问题了。”

    “嗯,去看看。”

    又一处实验厂房,里面出现一个庞大的机器,上千人围着它打转。

    特别巨大,占地很多,就和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现那般一样。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诞生,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瓦,斥资45万美元。

    眼前这个,也是不遑多让,占地更是超过了160平米,足有300多平米。

    脑中的知识,有它小型化的样子,但是,陈申还是选择了这个大家伙。

    蒸汽机都没出现,就想造内燃机?就想造飞机发动机?

    痴人说梦不是。

    还是先挑简单的来吧。

    东西先制造出来,培养一批人才,然后像是地下实验室的大肠一样,再一点点优化它,缩小它。

    至于人人一台量子计算机,像是家里的一样,或者轻薄本,有生之年怕是难以成功了。

    文明跨度太大。

    三个项目,同时进行。

    生产“鱼粒子”的加压装置,初代量子计算机“天衍”,量子通讯。

    不过,就像是大于号一样,要先出“鱼粒子”,才能实现“天衍”,实现“天衍”,才能出量子通讯。

    “鱼粒子”,是它们的基础。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人提议,如果真的发现“鱼粒子”,希望能够换个名字,比如“陈申粒子”。

    陈申拒绝了,刚开始怎么说来着?换一个上帝,自己做上帝吗?

    有点不好意思啊。

    三条路同时进行,对于陈申这种多条路同时走的做法,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这要是“鱼粒子”没有出现怎么办?

    虽然,陈教授用他们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已经计算出了“鱼粒子”的存在,并精准计算出了加压数据。

    但,这一切都是理论,万一没有产生这个新粒子呢?

    那后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么,要不要保险一点,先发现了新粒子再说?

    陈申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表示鼓励与赞赏,科学,就应该要有这样的人,哪怕他功勋卓著。

    但是,没有采纳,陈申还是一意孤行。

    充足信心,就是想加快研究进度。尽虚叹的初三学渣获诺奖,能上高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