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八)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八)

    十六、《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豫》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坤下震上)豫:利建侯、行师。

    郑玄曰: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得其所,故谓之豫。豫,喜逸说乐之貌也。震又为雷,诸侯之象。坤又为众,师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师”矣。

    虞翻曰:复初之四,与小畜旁通。坤为邦国,震为诸侯。初至五,体比象。四利复初,故“利建侯”。三至上,体师象,故“行师”。

    初六:鸣豫,凶。

    虞翻曰:应震善鸣,失位,故“鸣豫,凶”也。

    六二:介于石,

    虞翻曰:介,纤也。与四为艮,艮为石,故“介于石”。

    “不终日,贞吉。”

    虞翻曰:与小畜通,应在五。终变成离,离为日,得位。欲四争复初,已得休之。故“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王弼曰:履非其位,承动豫之主。若其盱豫而豫,悔亦至焉。迟而不从,豫之所疾,进退离悔,位不当也。

    向秀曰:盱豫,小人喜说、佞媚之貌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戠。

    侯果曰:为豫之主,众阴所宗,莫不由之以得其豫。体刚心直,志不怀疑,故得群物依归,朋从大合,若以簪菾之固括也。

    虞翻曰:由,自从也。据有五阴,坤以众顺,故“大有得”。得群阴也。坎为疑,故“勿疑”。小畜兑为朋。盍,合也,坤为盍。簪,聚会也。坎为聚,坤为众,众阴并应,故“朋盍簪”。戠,旧读作撍,作宗也。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六五:贞疾,恒不死。

    虞翻曰:恒,常也。坎为疾。应在坤,坤为死。震为反生。位在震中,与坤体绝。故“贞疾,恒不死”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虞翻曰:应在三。坤为冥。渝,变也。三失位,无应,多凶。变乃得正,体艮成。故“成有渝,无咎”。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豫》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五家,其中以虞翻的注释最多,新增魏晋时期人向秀的注释。

    对所谓《豫》卦辞的注释有两家,即东汉末年的郑玄和三国时期吴国人虞翻。

    郑玄对“豫:利建侯、行师”的注释是:“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得其所,故谓之豫。豫,喜逸说乐之貌也。震又为雷,诸侯之象。坤又为众,师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师"矣。”

    郑玄就是以“象数理”的注释方法,既以“象数”又夹杂着对文字上的“理”说,而穿凿附会出一番的说法。

    虞翻是个重“汉象数”的注释者,对“豫:利建侯、行师”的注释是:“复初之四,与小畜旁通。坤为邦国,震为诸侯。初至五,体比象。四利复初,故"利建侯"。三至上,体师象,故"行师"”。

    而“豫,利建侯、行师”的本义是“安逸享乐处理得当,利于建立侯国与出师征讨”。但这两家的注释是个什么呢?说的什么也不是。

    对“初六:鸣豫,凶”的注释,虞翻说的是:“应震善鸣,失位,故"鸣豫,凶"也。”

    虞翻通过所谓《豫》卦符号里的八卦《震》卦取象及卦爻位而说的“应震善鸣,失位”,如何就是“故"鸣豫,凶"也”求得的说法呢?反过来说“鸣豫,凶”,就是“应震善鸣,失位”吗?这是注释吗?可是以“象数”去解释《周易》文辞比比皆是这种模式。这种注释法,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爻辞内容的注释,向秀的说法是:“盱豫,小人喜说、佞媚之貌也。”

    向秀的注释并不夹杂“象数”,直接针对文字去解释。唯以《周易》文辞直接去阐释道理,这应是注释上的正确方法。但帝制里并无不杂“象数”及一以贯之的纯义理注释《周易》文本出现还保存下来过。

    对其它所谓的爻辞不在一一细说,还是对比看下面对《周易·豫》文的译解,来分辨其注释上的错与对。

    3、附录:

    (1)附录《周易·豫》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豫》原创文本格式

    ()豫利建侯、行师。

    鸣豫,凶。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盱豫,悔;迟,有悔。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贞疾,恒不死。冥豫,成有渝,无咎。

    ②《周易·豫》春秋文本格式

    ()豫:利建侯,行师。

    ()震:鸣豫,凶。

    ()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小过:盱豫,悔,迟,有悔。

    ()坤: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萃:贞疾,恒不死。

    ()晋:冥豫,成有渝,无咎。

    ③今本《周易·豫》内容格式

    ()豫: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2)附录《周易·豫》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豫、利建侯、行师。

    鸣豫,凶。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盱豫,悔;迟,有悔。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贞疾,恒不死。冥豫,成有渝,无咎。

    (译文)

    十六、安逸享乐处理得当,利于建立侯国与出师征讨。

    享乐忘形,安逸过度,是有灾祸的。用石针刺穴治病,很快出现好的结果。若一心盯着眼前的安乐,享受,会有过失。迟迟不改变,那就悔上加悔。由于一味的安逸享乐,就越发想得到更多的获取,那就不要疑心朋党在背后的诋毁与指戳。要说这种嗜好和毛病,永远都不会消失。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这种问题,一旦这种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也就没有什么过失。

    (解说)

    “豫”:指安逸,快乐讲。本篇的题目是“豫,利建侯、行师”,这就是本篇的论题。其意是“安逸享乐处理得当,有利于封侯建国与行军作战”。

    本篇内容可分几个层次;第一“鸣豫,凶”,这是围绕着命题开篇先从不利的一面谈起。“鸣豫”的意思是享乐忘形,安逸过度。“凶”是“鸣豫”的判词。享乐过度,安逸忘形,其结果自然不是好结果,故用“凶”来做判词。“鸣豫,凶”的结果是不利建侯行师,这是围绕着命题,谈事物不利的一面。

    第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里的“介”,当做“凭籍,依赖”讲。“介”又当微小讲。“石”:石头。这里的“石”是指用石针来针砭治病的。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凭借石针来针砭治病,很快就出现了好结果”。这是借石针治病来比喻事理,比喻有过错和毛病,马上纠正,就会转危为安。其结果的判词就有“凶”变成了“贞吉”。这“贞吉”的意思是好的结果,即前景是美好的。

    译《周易》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不能把握《周易》的真正含义。而那些把“贞”译成“卜问”(算卦),也就是把《周易》一书看成算卦的卦书了。这是对《周易》的错误认识,是没有把《周易》一书弄懂。《周易》一书里的“贞”,是当“未来”,“前景”,或“守正”讲。是《周易》逻辑(对事物的判断与推理)的判词之一。

    本文的第三段内容是继续对“豫”展开的论述。

    “盱豫,悔;迟,有悔”。

    “盱(xū需)”:张目上视。“盱豫”:指盯着眼前的安逸。这里的“悔;迟,有悔”是有“盱豫”所引来的后果。即推理出的结果,也是所说的“判词”。因为只盯着安逸享乐,所以就会出现过失,悔恨。若迟迟不改变,那就是悔上加悔,即错上加错。

    第四段“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由豫”的意思是一味安逸享乐。“大有得”的意思是指欲望,贪婪会越来越大。“朋”:朋党,结党,互相勾结。“盍(he)”:疑问词。“簪”:插戴在头发上的簪子。这里的“盍簪”是借用来做比喻。

    本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推理句;由于一味的安逸享乐的话(由豫),那么,就会使贪欲越来越大(大有得),其结果就会导致朋党在背后的诋毁。“盍簪”是寓意背后指戳。即批评之意。一旦“君子”被人们在背后批评,就会造成威信的丧失,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段话的意思是:“若一味的安逸享乐,就会想得到更多的获取,那么,就不要疑心人们在背后的批评。”

    第五段是作者站在很客观上来认识“豫”这一问题,并指出这一问题存在的长期性。让“君子”更清楚的认识与对待。这就是“贞疾,恒不死”的含义。

    “疾”:毛病。

    若译意就是:“若论这种毛病(指安逸享乐),永远都不会消失。”确实在现时的生活中,谁不想安逸享乐呢?这是人人所想的。但一味追求安逸享乐,就会堕落,也就不思进步,结果就走向有害的一面。而且安逸享乐这一问题,也确实是一个“恒不死”(长久不会消失)的事情。那么,怎么办呢?作者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就是“冥豫,成有渝,无咎”的表述。

    “冥”:深远,引申为深入地思考。“冥豫”的意思是“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成”:成习。“渝”:变更,违背。“成有渝”:指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

    最后的句子意思是“若能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安逸享乐这种问题,一旦这种成习的毛病,有了改变,也就没有什么过失。”

    本篇内容是紧扣主题,即围绕着安逸享乐来论述。本篇的篇名“豫”,是指安逸,快乐意。《诗·小雅》里有“逸豫无期”,“豫”就是指快乐享受讲。安逸享乐为何与“利建侯出师”相关联呢?《周易》是为“君子”(有国有家的统治者)讲述的政治道理,而不是为百姓(小人)讲述的道理。因“君子”是安邦治国者,“君子”若过度的安逸享乐,自然对政治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古今都一样,西周是官僚制,当官的一味追求的是安逸享乐,那么,国家的前途命运,百姓的前途命运,则可想而知了。

    本篇论述的虽是如何对待“安逸”这一问题,而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治的高度来思考。统治者若过度的追求安逸,就会对社会造成灾害,对统治者自身同样会造成过失与悔恨,即对“君子”自身造成危害。严格的讲,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政治角度,都是不利的。这是历史经验所得,历史经验告诉“君子”因安逸而丧志,是无益于“建侯与出师”。作者从利害关系上讲述了安逸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本篇是有主旨的,而不是凌乱无序堆砌的占卜辞,即如今市面上的《周易》译本,多是以占卜的性质来解释《周易》。让人读来就感觉是乱七八糟,凌乱无序的,也读不出个意思来。更如《周易集解》所汇编汉唐时期人对所谓这一卦的注释,以“象数”去穿凿附会,也就不知不觉的被误导认为《周易》是一部神秘的东西。因为人们读不出《周易》的逻辑性,就不能不跟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