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历史小说 - 备前宰相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 忠家带来的虾夷消息(中)

第二十四章 忠家带来的虾夷消息(中)

    面对秀家的询问,忠家向秀家汇报道“长船家的那个儿子的能力确实不错,在下离开之前确实是将虾夷的事物都托付给了他全权负责。”

    宇喜多忠家所说的那个人便是长船纲直,他在虾夷总督府中应该是担任提刑按察使的职位,就是管理虾夷镇守府的监督、刑诉、盗捕等事情。

    而虾夷镇守府此刻的布政使应该是明石全登,由其来下达、发布政令。

    照理来说在宇喜多忠家之后应该是由明石全登继承虾夷总督的职位,可是宇喜多忠家偏偏将这个权柄交给了长船纲直,这不由的引起了秀家的好奇。

    秀家主动向宇喜多忠家问道“哦?为什么是长船纲直啊,不应该是明石扫部吗?他才在虾夷的布政使吧。”

    宇喜多忠家笑着说道“殿下你可能不知道,长船家的小子能力不错。

    我到虾夷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派冲突。不是我吐槽,明石那小子在处世上有明显偏袒切支丹的情况,普通民众对于宗教并不是一定真的去信,但是他们分辨的出哪个宗教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过去布政、执法都是明石一个人说了算,长船到了之后有了司法的准绳,虽然对于布政的事情不能插手,但是在出事后执法上有自己的一把尺。

    切支丹原本在领内是大头,但是这俩年因为闹事被抓去劳教的切支丹没有一万也有大几千。民众们不是傻子,看得出来新来的奉行不喜欢切支丹,自然有效压缩了切支丹的传教速度。”

    听了宇喜多忠家转述,长船纲直遏制了虾夷切支丹的无序扩张,秀家满意的点了点头,但是又奇怪的问道“不对啊,就算长船主管司法、刑讼,可是负责布阵的是明石扫部啊,他在政策上若是稍微偏袒一些切支丹,纲直也没有办法组织吧?”

    “等我到了虾夷改组了奉行所后,长船主管刑讼,明石主管布政,但是明石只负责政策的执行,政策的布置全是由我负责的。

    少了在政策制定上的偏袒,原本刑讼的部分又被长船分权,明石在虾夷也只是一个执行者罢了。

    不瞒殿下说,当我落地虾夷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虾夷总督府治下有切支丹5万余人,等我离开之时已经被压缩至不足4万了。”

    “我在走后之所以将代行总督职权的事交给长船,正是看重了他这方面的能力,让他继续贯彻执行罢了。

    若是依照规矩由布政使明石提拔,恐怕虾夷又复当年切支丹野蛮生长的景象了。”

    秀家听完宇喜多忠家的解释,有些无奈又心虚的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依照宇喜多忠家所言,明石全登其实并不适合担任虾夷的下一任总督,但前几日秀家可是答应了长船贞亲,将会把他的儿子尽快带回来的。

    当时散会之后,秀家还单独留下了长船贞亲:让他再撑一年,一年之后便将长船贞亲带回,继承他长船家督的位置和本家家老的职位。

    可是依照宇喜多忠家的意思,就算明石被放回来了,长船纲直都不一定能回来,这让他有一种要在长船贞亲面前要食言的无奈感。

    “神道教那些家伙传道的怎么样?”无奈的秀家只能刻意的岔开话题,聊起来了自己当初让冈山神社的大社以自己形象为模板创立的东照权现神。

    宇喜多忠家听闻之后说道“依照殿下的意思,对于改信的民众不论民族,郡多赐与2成的土地。还会主动提提供粮种和耕牛,每家还能额外允许承报种植甜菜、棉花。”

    虾夷最重要的一向外贸收入便是甜菜种植收入,不过这项业务一直被虾夷奉行所垄断,是虾夷奉行所最主要的行政费用来源。

    棉花这种东西并不是美洲特有的,亚洲有自己的棉花物种叫树棉,这种棉花原产于印度,在唐宋时期传到中国,后来经过宋商传到了日本。

    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前文就有说过,日本的越前就有很广泛的棉花种植,不过棉花这种植物,现在在日本的主要用途还是作观赏性植物,毕竟这种植物开出来的花和果都不能吃,在后世棉纺出来之前都不知道有什么用。

    这里要着重说明一下,棉花的品种大致可以分为粗绒棉、长绒棉和细绒棉。

    粗绒棉:也叫亚洲棉,原产印度。由于产量低、纤维粗短,不适合机器纺织,早已被淘汰。

    长绒棉:也叫海岛棉,原产南美洲。纤维长、强度高是其特点,适合于纺高支纱。目前中国只有新疆生产。

    细绒棉:也叫陆地棉,原产中美洲,所以又称美棉。适应性广、产量高、纤维较长、品质较好是其特点,可纺中支纱。中国的细绒棉占棉花产量的98%。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生活所使用的棉花确实都是从美洲进口的,但是在这些高价值棉花被大面积进口之前,被成为树棉的亚洲棉,在元明清三朝,已经作为保暖的衣物使用了数百年了。

    现在秀家开放了甜菜和棉花的种植,允许兴奋神道教的民众种植甜菜和棉花这两个种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在每年收成之后由官方统一回收制作成黄糖或者棉衣。

    不论是甜菜还是棉花,他们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在虾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换句话说你只要信了供奉秀家东照其权现的神道教,你一年的收入会比其他信仰的民众多很多。

    抛开甜菜不说,棉衣和棉被如今已经是虾夷底层民众在冬季最重要保暖的工具了,若是没有这两样东西,光靠每年打猎和畜牧获取的动物毛皮,根本不够这么多人用的,更别说出口了。

    随即秀家又向忠家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虾夷棉花的产出有多少了,什么时候可以反向贸易日本?”

    秀家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今年关东的冬天实在太冷的,前不久长船贞亲就来报说关东有民众被冻死的消息,秀家想要大范围推广棉衣,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因寒冷而死亡的民众。

    “这要看殿下是否完全开放棉花的种植,眼下为了发展神道教,棉花和甜菜还只是作为神道教徒专属的作物,一年的产出虾夷本地都不够用。

    殿下若是想要尽快的反哺本领,可以让那边大范围的播种,扩大种植的面积,到时候预计3年扩产便能实现反向输出本领。”

    棉花在日本越前、若狭等多国都有种植,但是并没有实现扩种,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日本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经济价值,仅仅是大名们花园中的花朵罢了。

    越前的种子跑了出去,散落在野地中,还被民众当做没有价值的野草,劈了烧柴火用。

    这样的想法秀家并不想这么快的去纠正他们,就让棉花成为虾夷的专属产物就挺好的,虾夷那个地方相对隔离,秘密也可以较好的保守。

    将来甚至可以以此为一种特产,反向向日本贸易赚取利澜。

    若是在关东大范围种植棉花,让周围领国的人看到了棉花的价值,必然开始大范围种植。

    到时候在自己领内的大范围推广,秀家少了一笔收入是小,增强了其他领国的势力是大。

    而且宇喜多忠家也说了,现在的甜菜和棉花已经成了鼓励在虾夷的日本人、朝鲜人、阿依努人和女真人改信东照权现的一张牌了。

    若是大范围开放棉花种植,在虾夷棉花就不会再值钱,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差距缩小,就没有动力去促使民众改信了。

    棉花的种植必然是要开放的,但是绝对不会是现在,在怎么说都要晚上几年,扩大东照权现信众的人口数量再说。

    “对了,当时让濑户家正带回去的土豆和番薯怎么样了?是否在虾夷扩种了?”

    聊到这俩东西,宇喜多忠家就兴奋了起来,他高兴的向秀家说道“殿下给出了这两个小东西可真厉害,没想到埋在地里面居然可以种出这么多粮食。

    我依照殿下的说法在虾夷玄珠城扩种,留下一半留作自然授粉之外,另一半按照殿下的方法快速种植,短短第一年就翻了十几倍!

    (按照半颗土豆苗催芽后种在地里,一个季度可以产6~8颗土豆,虾夷寒冷一年2季产量)

    但是土豆的数目还是少了点在我离开之前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扩种,依旧是只有改信东照权现的民众才可以得到赐福。”

    “说来也有趣,我本来打算直接发下去,结果健次郎(金光家庆)非说要搞一个神现的仪式,将这东西看做神的赐福。

    还别说还真有效,民众们守在神宫的神田里,日日夜夜的看着他长出来,半颗土豆就长出了这么多粮食,纷纷向神宫要种子,改信的百姓也多了。”

    “不过这番薯的种植有些问题,它的扩种速度不像土豆那样一切二就可以自己生出来,因此扩种的速度有些慢了,现在还在培育中。”

    听到虾夷将土豆和番薯都种了,秀家紧张的问道“都是按照我写的种植纲要写的吧?红薯种植的地方都是山上吧?与其他种物是不是隔开了?”

    红薯生长在土壤根部,果实很大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松动土壤,容易让昆虫在这样的土壤中安家,促生虫病。

    现在科学发达了,种完一季番薯之后,工业翻犁的设备可以深入底下30cm甚至50cm,将整个土壤翻面在太阳底下晒虫。

    这里要注意的是晒虫的目的不是让太阳热死虫卵,是利用寒冷的冬天将虫卵冻死。

    除此之外还有各自化学杀虫剂会在翻种的时候喷洒在地里,减少下一季种植其他作物时候病虫害的影响。

    但是那都是在后世,在这些技术发明之前一直有种了红薯的地只能种红薯,种其他植物种什么死什么的传说,就是因为被病虫害害的。

    秀家现在没有那个能力去法名深耕机器或者发明可降解的杀虫剂,只能严格限制红薯土地的种植范围和面积,尽可能的不让红薯的种植泛滥开来。

    宇喜多忠家虽然没见过这种事儿,但是对秀家所写的《番薯种植纲要》深信不疑,自然知道秀家担心的是什么。

    因此他向秀家确认难道:“这一点殿下放心,我已经与他们说好了,番薯只在胆振国种植,那边是山区,本来种植小麦就有些力有不逮,种植番薯正好合适。

    同时我也下令密切监视试种田的情况,种植番薯的田地远离其他作物的田地,防止出现病虫害扩散的情况。

    而且虾夷的红薯也是一年一种的,每年秋收之后便开始大范围的翻犁,让地底的害虫卵彻底冻死。

    只是这样一来种植红薯所需要付出的照顾实在太多了,一年还被严格限制1种它产量的优势这样一来就和土豆没有太大的优势了,民众种植的意愿不高。”

    秀家听闻无奈的点了点头,他知道宇喜多忠家说的都是实话,老百姓是最老实的,红薯的优势就是简单易料理,种植后年产量大,后世在东北可以两熟,在南方可以三熟。

    但是易料理是对红薯种植实话说的,在种植前后对于土地的处理却是比土豆难太多了。

    关键是受限于缺乏杀虫剂,秀家只能让人一遍遍的将土地进行翻犁,并在上面烧桔梗的方式进行杀虫和补充肥力,只是这样一来耗了这么大功夫一年种出来的红薯与土豆差不多,自然每人愿意去种了。

    后世明清时候,红薯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其一是因为人口大爆炸,民众需要这一种能填饱肚子、产量大的粮食。

    其二就是当时的民众不知道红薯的毛病,因饥饿种红薯之后的地来年只能种红薯,这就使得红薯存量地不减,额外有新的饥民加入种红薯的大军中,使得这一作物在清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然而自然界能量永远是守恒的,种植红薯和土豆会带走土地中大量的养分,在那个缺乏化肥的年代,人么那只能想出休耕的方式让田地恢复肥力。

    红薯这一种作物可以说在近代既是我国民众的救星,又是我国粮食自主的梦魇,一直悬在我们的头上。

    直到那位姓袁的爷爷搞出了杂交水稻,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红薯的种植面积才开始逐年减少,并最终成为一道解决人口腹之欲的杂粮甜品。

    很多中的穿越者,在写红薯相关的桥段时候,只知道他能解决人口吃饭的问题,却并不知道它在古代可能带来的危害,本质上是脱离土地太久导致相关知识缺失导致的。

    其实在秀家想要拓展红薯的时候,秀家也在思考其中的利弊,现在经过虾夷这么一实验最起码证实了在虾夷这个只能种一季的地方,红薯的经济价值弊大于利。

    但是若是可以在同样贫瘠的南九州,种植红薯做到一年两季,在保障夏收和冬收后翻种的前提下,是否能做到利大于弊呢?wap..OrG

    其实虾夷的维度中国东北差不多,而且因为比邻太平洋远离西伯利亚,虾夷的冬季比中国的冬季来的还要晚一些。

    但是别忘了现在是小冰河期,地球天气整个变冷,冬季延长夏季缩短。

    在明末这个时候的东北真的不太适合耕种,虾夷稍暖也只能坐到一年一季的种植罢了。

    再加上番薯种植的特殊性,在没有有效的可降解不损害土壤的杀虫剂发明前,只能靠深翻犁地来杀虫卵,这就得预留出1个月的时间来晒地了,这无疑使得番薯在北半球的种植经济性大大降低。日月合明的备前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