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历史小说 - 化宋在线阅读 - 化宋 第240节

化宋 第240节

    工坊发展正在改变农人的经济与生活。

    以前,农户挣得口粮一份上交,剩下一份用来吃食, 而家里的余钱,大多来自副业, 比如鸡蛋、采药、刺绣、纺线、织布, 其中尤以织布纺线换来的钱最为重要。

    而如今,廉价的赀布正在已经开始侵蚀偏远的村落,催毁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穷困的百姓失去收入, 当然会有不满,偏远之地的州府失去夏布的税收, 自然更加不悦。

    于是, 朝堂之上, 最强烈的呼声就是将各地的工坊收为官营,从而抑制这种工坊飞速蔓延的趋势。

    当然,也不是所有官员都反对的,比如成都府路、京东东路、江南东路的官员便强烈反对。

    双方在朝廷上吵成一团。

    赵士程高居王座之上,撑着头看他们吵闹。

    最后,这场争端以各地工坊将会进行加税为由,暂时平息。

    加来的税收,会补贴各地没有大规模工坊的偏远州县,做为官府的支出。

    赵士程知道这会影响工业的扩张,按正常的流程,他应该大规模地没收土地,让贫苦无着的农人进入工坊,做为工业生产血肉磨坊,这样,才能支持工业的飞快发展。

    但是如今国内局面还算不错,北方边患减轻后,那自然还是稳定更重要,工业扩张可以稍稍慢些。

    不过朝廷两方的官员对此都有些不满,看对方的目光都如仇寇。

    这是如今朝中的两派,以京东路、京畿路、蜀中四路为首的官吏因为工业吃到他甜头,极为推崇发展生产,被称为新派,而以各地普通官员为首的普通儒家进士,则要求要为保守,被称为旧派。

    民间对此很是担忧,那些时政小报上常常有评论说,当年王安石的新党和司马光的旧党相争,延绵四十年,差点把大宋送走,但如今朝廷上居然又有了两党,乃是不祥之兆。

    赵士程对此不以为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党争在哪个政权里都不会少,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反而是良性竞争。

    他需要的新派官员锐意进取,同时也需要旧派官员来弥合工业改革中的受损势力。

    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这加税的消息一传出去,一些小作坊,怕是要开不下去了,也不知又会有多少人在其中被影响。

    ……

    大宋的京杭运河出河后的那一段往北,被称为御河,水流平缓,船只密集。

    因着在船上也不能耽误了孩儿读书,所以李娃一家占了一处中层客舱,不必忍受底舱的憋闷和异味。

    船窗打开,御河两岸是绵延的良田,冬小麦已经收割,田里种的是豆子,绿茵茵的一片片,有些在河边开辟的田中还种着西瓜,此时已经结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瓜,看着十分喜人。

    李娃坐在船板上,一边拿着陈旧的报纸,一边翻看着一本厚重的书籍。

    那是朝廷新编写的字典,里边的字按部首排出了目录,按书页查到字时,会用同音的字注音,同时还会用反切法标注怎么读。不过李娃并不懂得反切法,也不认识那三十六个的声母,更不知道韵书的韵母字是怎么个拼法,所以,就直接忽略掉了。

    她听说报纸上说,陛下已经在寻人改编写新的声韵书,到时肯定会有新的拼法,到时她再去学也不迟。

    傍晚时,大船停靠在一处码头补给,李娃一家也下来透透气,顺便补充一下吃食,听说这次补充了石碳后,前边牵引的大船就会一路直达燕京府,每天于河中行进一百里路,中途八天基本不会再停靠。

    因为有了这牵引船,如今各地的货船客船速度比原来快了三倍不止,几乎所有的船行都会挂上牵引船,否则,便是大大亏了时间。

    李娃也很喜欢这种速度奇快的大船,少了在路上的颠簸和耗费。

    她不敢走远了,只在小小的码头街道上逛了逛,街道上有许多卖干果儿的农人。

    “这是柿饼儿,”李娃看着筐里捂出厚厚白霜的柿饼儿,一时有些馋了,便问道,“多少钱?”

    “一文钱八个,你可以自己选大的。”卖饼的老妇人温和道。

    “那要八个。”李娃从荷包里排出一枚大钱,顺便问道,“这里生意可好?”

    “补贴些嚼用罢了,”妇人轻叹道,“如今村里大小媳妇都不织布了,可不得换些营生。以前家里挂些柿子,都是摘那么百十来个晒着,给孩儿吃个甜味,如今却是全村出门,将山林里野柿子都摘干净了,挂成柿干儿,补贴家里。”

    “这柿干真甜,要是能卖到京东城,怕是能一文两个,”李娃微笑道,“要不,你们看看有没有空船去东京城的,那船价便宜,卖了回来,够一家半年的用度呢。”

    “还是算了,”老妇连连摇头,“我家老小就未出过县城,还是不赚这钱了。”

    李娃又和她聊了几句。

    老妇知道的不多,她的生活就是缝补、做饭、种田、喂鸡、照顾儿孙,再没有其它,如今赀布价廉,大小媳妇都不再织了,有些家里有织机的,也做柴烧了,大家都是种麻、拾弄些精细果儿,或者多养几只鸡鸭猪羊来补贴家用。

    不过,她对此并没有意见。

    “以前啊,做不完的活,现在布价便宜了,能多做两身衣服、被褥。女儿出嫁时,我送了她两床毛褥子,她婆家可开心了,”老妇浑浊的眼里带着一丝光亮,“如今少了织布搓麻的功夫,却能多弄些其它杂事,养些畜生,收拾果儿,编些草鞋。这要换以前,哪里抽得出时间呢?现在家里打整得规矩了,也心安许多。”

    “可是,我看报上说,因着布价太贱,好多农户无钱生活,称这为布灾,是真的吗?”李娃已经很久没种田了,所以专门问这事。

    “瞎说!”老妇冷哼一声,“是那些大户人家养织户过不下去还差不多,咱这土里刨食的,哪会嫌布便宜?打麻、沤麻、搓麻、晒麻、翻麻、捻线、上机、布纬,是多折腾人的事?忙活半年也就能得织一两匹,给孩儿作件衣物,都要省了又省。”

    “原来如此。”

    “是啊,如今好了,一匹赀布,有瑕疵的,才一百文啊,可省事了,”老妇笑道,“多出来的时间,干点啥不好,要说难,也就开始的时候,布价贱了,一时心慌,这时间长一点,回过味来,可比以前好过多了。”

    李娃光是听着,就觉得舒心,又买了一文钱的柿子,准备路上吃。

    老妇人还叨叨着告诉她,家里为了养猪,抽空在山里搬石头,修了一个圈,过年的时候,可以让孩儿们尝尝荤腥,就算以后不养了,也是当个屋子,要换以前,哪来的这些时间?

    朝廷也是好的,这些年群牧监的总能弄出猪崽、羊崽,都不贵,要是能有牛犊就更好了。

    “您说笑了,那母牛两年才生一胎,哪便宜的起来,”李娃笑道,然后问道,“不过,我听说群牧监有马驹,不但不贵,养大了朝廷还能按草市价收呢!”

    老妇脸上立刻摆满了嫌弃:“咱这小门小户,马大爷可招呼不过来,连榨油的油坊都嫌弃养马亏豆饼呢,话说这要是个青驴骡子啥的,该多好?”

    李娃摇头:“这些年百业繁华,青驴骡子牛可涨得厉害,群牧监就算有,估计也早就被人买走了。”

    “说得也是。”老妇点头。

    大宋如今这百业繁华不是说说而已,自从马车有那个承轴后,价格降了,修起来方便了,许多人中人之家也开始备着马车了,但马车得有牲口啊。

    马匹力大,但耐力不足,且十分娇贵,驴、骡子、牛就不同了,好养好出手,能拉人拉磨拉车,价格是连连攀升,很多人家买的起车,买不起牲口。

    老妇人准备等过年时,将年猪卖了,存下的钱看能不能买一头牛犊,到时耕种更加方便不说,也能试试能不能一起将村里数千斤柿饼儿也拉过来码头上,看看能不能卖给过往船商……

    两人都很满意,觉得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谈得正欢,那边却突然响起了李氏的呼喊,李娃与妇人道别,便提着草绳捆好的柿饼,与母亲一起,匆忙回到船上。

    李娃将柿饼放在船舱的小桌上,让家人尝尝。

    李氏一问价钱,顿时就虎下脸来:“又花钱,就你嘴馋!这两文钱大东京城都能买两个大肉包子了!”

    李娃笑了笑:“是呢,娘你不吃的话,我便拿去自己吃了。”

    李氏哼了一声,拿了一个柿饼,闻了闻,撕了一片,尝了尝,才道:“还算甜。看着我做甚,都吃啊!”

    李家父子这才动手,拿着吃了。

    “这么多年,我就在那些干果铺子里见过这东西,”李父感慨道,“临到老了,沾了闺女的光,才能吃这样些好东西。”

    “以后咱们能吃的东西,肯定更多,”李娃的捏着一片果肉,“说不准,再过几年,咱们每月都能吃一肉呢。”

    “你就做梦吧!”李氏轻哼道。

    “有官家在,没什么不可能的。”李娃吃完手上的果肉,拍拍手,“他可是神仙。”

    她先前看报上说,有许多农人不满,可今天出去问了问,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个小报,就喜欢把小事往大了说!

    她觉得贫家百姓,能有什么不满?能遇到这样减免税负、抵御外患、抑制物价、恩济百姓的皇帝,求神拜佛都来不及呢,还能有什么不满?

    真要再换一个荒宗皇帝,不知有多少人去哭呢!

    “就你能说!”李氏有些无奈,女儿大了,如今仗着是她补贴家用,主意越来越大,越发不听使唤。

    她都已经二十四了,本就不好嫁人,这要以后嫁出去,也这么怼婆家两老,可怎么得了?

    第328章 天下江山

    盛夏, 东京城里繁华依旧。

    在张克戬被调往燕京府,管理燕云,接手政务后, 在北边待了快五年的赵家大哥终于获得了阿弟的恩准,得以回到东京城。

    他走时,那矿城周围的住户们扶老携幼, 十里相送——虽然这位大宋王爷没有管理驻地, 但他在的时候,却实实在在庇护了数十万流民安居, 像定海神针一般守住了一方净土。

    但赵士从却生生被吓出一身冷汗, 那些人给他送的万民伞送行礼什么的, 一个都没要,连夜走的后门,就差翻墙而出,从燕京一路回来也没敢靠岸,那模样,不像是有功之臣,反而像是逃难的流民。

    以至于赵士程收到消息后, 忍不住向老爹老娘抱怨:“大哥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都这么大摊子了,还能怕他功高震主咋的?”

    赵老爹优雅地吃着蒸羊肉,随意指点道:“你大哥可不是怕功高震主, 是怕被你盯上, 再发去那蛮夷之地去住了三五年,他都四十多的人了, 还能有几个三五年啊!”

    种皇后也冷哼一声, 沉下脸来, 警告儿子:“官家这是又在打家里什么主意,我可告诉你,这家里难得团聚,要是再弄出什么事来,别怪我寻死觅活给你看。”

    赵士程一时无语,吃到嘴里的肉都不香了:“娘啊,你好的不学,尽和爹爹学些无理取闹的招式做甚,儿子我何曾忤逆过您啊!”

    种氏冷笑一声:“亏你说得出口,我算是看明白了,对付你,就不能和你讲理,没人能讲得过你,太阳打西边出来你都能找出理由,还是你爹爹这种无赖招对付你合适!”

    赵老爹没想到火还能烧到自己头上,不由得反对道:“怎么是无赖,你二人还有没有谁知道纲常伦理?”

    种皇后捏了他一把:“是说这个的时候么,还护不护着儿子了?”

    赵老爹这才作罢,两位老人唉声叹气,说起养育儿孙的不容易,又说起自家老了,受不得刺激,儿子在身边才是福气啊,没有儿孙没有福,无福这日子还怎么过云云。

    赵士程忍住了白眼,轻易地转移了话题:“说起来,咱们家的侄儿们,好像没有一个去宗□□选官,这是怎么回事?”

    宗室子弟,按远近亲疏,到了五岁就可以任一个闲职,领一份俸禄,当衣食无忧的米虫,而且每过十年,就能升一品,俸禄也能涨一级。赵士程当年五岁时就已经有官职了,等到十五岁时本来也可以涨的——等他十五岁那一年,他已经是太子了,也暂时不需要升职了。

    赵老爹轻嗤一声:“当年你拉诸宗室入股,如今各家各户,哪个没有一份分红,也看不上那点俸禄。”

    赵士程微微一笑,将询问的目光看向母亲。

    这种话他可不会信,在大宋,钱再多,那也比不过一个正经官身,怎么可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种太上皇后无奈,只能如实答道:“前些日子,你不是说要在南洋海外立州府么,他们哪敢再索官职啊,要是被你封过去,寻谁哭去?”

    赵士程略有惊讶道:“可这不是前些日子才提出的意见么,可他们从前几年,就未再领职啊。”

    就是因为这事一直没有提,所以他一时疑惑,最近才发现,宗室的官职,居然大多都是去辽东前封的。最后封的,也是父亲在位时封过几个,结果这几个还悄悄卸任了,宗□□那边悄悄就给办了,都没知会他。

    “这……”太上皇与太上皇后对视一眼,用眼神相互推脱一番后,还是当母亲出来承认,“你大哥前些年说你有意将他封往海外,吩咐家里的孩子不要为官。”

    赵士程恍然大悟:“所以您感觉到不对,找大哥问缘由,大哥肯定不会瞒你,问明后,就吩咐家里的儿孙暂时不要领官,这些事就不再是秘密。”

    难怪,他最近翻看宗室年轻人的官位时,居然别说五六品了,居然一个□□品的都没有。

    老赵叹息道:“所以,你大哥还真不是杞人忧天,你要不是有这个心,怎么会去过问宗室,这么久都没给你惹麻烦的宗室。”

    赵士程不悦道:“都是诽谤,这些都是我的血脉亲朋,我关心一下,又怎么了?”

    赵家父母一脸冷漠,目露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