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历史小说 - 问鼎十国在线阅读 - 第164章

第164章

    罗幼度也想起了他们之所以会结识,也是因为他跑去城外打猎,从而惹上了官司。

    吃货的力量,当真强大。

    罗幼度知道石守信弓马娴熟,尽管石守信有带兵攻城的心思。他却不舍得让宝贝骑兵消耗在攻城战上,便与之打赌,若能射杀朱令赟,不但免去欠下的酒,还反补一顿。

    于是,张琼、石守信便领着一队箭术相对精准的兵士充当起了狙击手的任务。

    在弓手以及张琼、石守信率领的狙击小队的压制下,周军几乎无损地登上了舒州城墙。

    “杀!”

    给压了一肚子火的朱令赟,找到了宣泄口,爆喝一声,挥盾对着踏上城垛,还未跃入城内的兵卒挥舞过去。

    无处抵挡的周兵直接倒飞出去,重重地摔在城下,横死当场。

    其他周兵也受到了类似的攻击,运气不好地摔倒了城下,即便不死,也是断手断脚,生不如死。

    运气稍微好点的从楼梯上滚下,带着后边几个垫背的,将下边几个压得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反而没事,继续向上攀爬。

    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个时候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他根本不在城垛上久待,人还没有站稳就对这对面的敌人扑了过去,将对方扑倒在地,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真空地带。

    后边的兵士凭借着小小的真空地带顺利登城。

    但他们面对的还是以少打多的局面。

    这个时候土山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己方士兵登城,箭雨压制太容易误伤友军。

    唯有对于自己箭术有着一定信心的兵士才敢选择平射城楼上的敌军。

    尽管罗幼度凭借土山将攻城的劣势消除七成,但这城楼上尺寸之地的争夺,那只能靠兵士一点一点地拼杀。

    每往前推进一步,就多几人登城,但这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便在舒州城楼分秒必争之时,张雄驻守的运输船遇到了袭击。

    袭击他的人正是李璟最新任命的淮南西北行营应援都监朱元。

    李璟收到了朱令赟的求援,安排朱元先北上去救舒州。

    但朱元过江之后,探查了舒州的情况,并没有选择进攻舒州。

    而是很直白地对自己的副将李平说道:“舒州守不住的,别想着救援。我等一旦进了舒州城,等于困死在了城里,全无意义。这小诸葛,还真他娘有丞相的几分风采,看来想靠打赢他,名扬天下,不太容易。”

    朱元在渡江的时候,已经开始筹谋如何解救舒州,击退赫赫有名的罗幼度,一战成名。

    他最想看到的情况就是罗幼度分兵而攻。

    打舒州城这种小城,最好的办法就是三面四面一围,让城里的守兵首尾不得兼顾,让朱令赟分身乏术,从而寻得破绽,一举克城。

    朱元就在想,如果罗幼度真这么打,那就再好不过了。

    分兵意味着中军薄弱,他可以与城中的兵士里应外合,强攻中军。

    只要在诸面攻城兵救援之前攻破中军,就会呈现以多打少的局面。

    一战而定。

    结果发现罗幼度似乎防着这一手,主攻一点,完全不给机会。

    尤其是利用巢湖水系调运百姓以及煽动舒州周边县镇百姓劳役之举,更是让朱元明白了一点。

    就算自己进舒州城救援朱令赟,等待自己的只有让罗幼度一点一点的磨死。

    朱元是来建功立业的,可不是跟着朱令赟在舒州陪罗幼度耗的。

    朱元果然地放弃了入舒州城陪朱令赟同甘共苦,而是来到了桃溪镇附近。

    他摊开了地图,说道:“兄弟,你知道罗幼度现在的弱点在哪里吗?”他指着地图上的一点道:“庐州,他打算利用巢湖水系,将庐州、和州还有他打的舒州连在一起。这个庐州就是枢纽……只要拿下这个枢纽,就算他攻下了舒州,我们也能逐一将和州、舒州收复。”

    李平说道:“那我们去打庐州?”

    “不!”朱元摇头道:“来不及的,他们目前控制了巢湖水道,在这里骑兵都跑不过船。何况我们只有两条腿?唯一可行之法,就是抢了他们的船,直接顺流而下,直捣庐州。”

    “等下我亲自带队突击,你看我消息,如果我撤了,你直接跑,千万别管我。如果我放了烟,你再冲杀出来,我们一起夺船!!!”

    第三十七章 进与退

    桃溪镇南,龙舒水后营。

    张雄不厌其烦地巡视着营寨防线。

    每隔一个时辰,必定会绕着后营转上一圈。

    他自己负责白天,让两个儿子张忠、张孝,一个负责上半夜,一个负责下半夜。

    张忠、张孝怎么干的张雄并不清楚,但是他自己每次巡营都将之视为第一次,耐心地检查着是否有疏漏之处。

    接任后方重担至今,他是一日未有松懈。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知兵事,布下的营肯定存在许多问题。一天天一遍遍地找,终究会将问题一一找出来解决的。”

    然后他会趁机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我们父子三人都是大字不识的百姓,得乡里乡亲信任,将性命托付,我们首先得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还有罗都指挥使……他没有轻视我们的身份,给了我们今日的地位,让我们全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这份恩情也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