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官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701章

第701章

    过去,关于汉胡之争,能打马虎眼,高澄一律都是糊弄过去,到如今北镇鲜卑迁来河南也十余年,与当地汉人相互影响,尤其是高澄鼓励他们彼此通婚,风俗渐渐融合,矛盾了没了初来时的激烈。

    高澄此次推行的汉化政策暂时只是限制在朝堂,如官员统一使用汉人衣冠,祭天、祭祖也抛弃鲜卑旧礼,官员上疏必须使用汉字,而汉人语言也成了朝堂的官方用语。

    这些改革并未波及到军队,鲜卑军队依旧以鲜卑语传达军令,汉人军队也依旧使用自家语言。

    只是高澄却鼓励鲜卑将领学习汉语,汉族将领学习鲜卑语,能熟练使用两族语言之人,总能在相等的功绩下,得到优先提拔。

    故而也在一众年轻将领中,掀起了语言学习的热潮。

    只是有积极响应的,也有人满腹牢骚,人与人不能一概而论,就是有人缺乏语言天赋。

    对于始终未能掌握第二门语言的将领,高澄也爱莫能助,他通过兵部行文,已经与众人讲得清楚,若是能使用汉语、鲜卑语,便能在汉军与鲜卑军中随意调动,哪方有空缺,都能随时填补。

    可要是只能运用本族语言,能任职的部队也就少了,可不得慢慢排队。

    当然,才能出众的将领,高澄还是会另眼相看。

    只是高澄这些汉化改革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反倒是手底下的心腹闹起了矛盾。

    宋游道无疑是个酷吏,四处咬人,好用刑罚,确实惩治了许多贪官,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屈打成招。

    而陆操自主理督察院以来,常将尚书左丞衙门送来的案件发回重审,久而久之,宋游道便对陆操横竖看不过眼。

    可陆操是个真君子,两人也起不了什么冲突。

    但宋游道为了维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设,却得罪了高隆之这个真小人。

    当初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孝芬拒绝了高隆之的姻亲提议,无非便是瞧不起他的出身,觉得徐隆之就是个冒名士族。

    二十年前清河王元亶发动政变,事后高隆之在高澄诛杀叛党时,公报私仇,将崔孝芬一家也给加了进去。

    崔孝芬是跟元亶过从甚密,但其实也罪不至死,只不过对于当时的高澄来说,高隆之可比崔孝芬重要太多,便也顺手一并杀了。

    高隆之与宋游道的矛盾由来已久,宋游道行事不按规章。

    高澄在洛阳的时候,宋游道尚且有所顾忌,而高澄在外征战期间,宋游道时常没有确凿证据,只是怀疑便抓捕官员,施以刑罚。

    高隆之作为尚书令,在高澄离洛的时候,实际掌控洛阳庶政之人,少不了被官员们求上门。

    年轻时候被人说是性多阴毒,睚眦之忿,无不报焉,但如今老了,高隆之还是想留点好名声,于是几次与宋游道约谈,希望他能掌握了证据再抓人,而不是大兴牢狱之灾,将人屈打成招。

    可宋游道有陆操做榜样,知道高澄希望强项令,便不买高隆之的账。

    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偏偏宋游道这个左丞却不卖高隆之这个尚书令一点脸面,对其所言置若罔闻,高隆之又怎能不暗生怨恨。

    之所以迟迟未作报复,不过是没有捉到宋游道的把柄。

    直到这次恩科,终于让高隆之以及朝中一众与宋游道结怨之人逮着了机会。

    北齐陆续得到淮南、江汉、荆南,原有的官员队伍储备稍显不足,于是在建德五年另开恩科以求士。

    此番应试的考生中,有一人名为王道习,东莱郡人,与宋游道是旧友。

    王道习答题超出了规定时间,考官依例不收其卷,却被巡视考场的宋游道发觉,强令考官接受。

    这件事情传扬开来,无需高隆之下场鼓动,众多官员纷纷上表弹劾,认为宋游道与王道习凌侮国家法典,尤其是宋游道执法之人犯法,更加难以宽恕。

    高澄闻言大怒,自东魏开科举以来,科场舞弊时有发生,许多官员因此落马,但涉及到部台高官的,宋游道还是独一遭。

    他当即下令,由刑部尚书封述主审,鲁王高孝瓘监审,刑部侍郎宋钦道被勒令回避,在家休沐。

    宋钦道与宋游道是同族兄弟,回避此案也是应有的道理。

    过往众人皆知,宋游道是高澄用来鞭策官员的恶犬,圣眷在身,没人敢有怨言,如今眼见天子震怒,圣眷不再,等待宋游道的下场可想而知。

    正所谓破鼓万人捶,曾经蒙冤被宋游道拷打的官员纷纷检举起过往恶行,尚书省郎中兰云景的遭遇为最。

    宋游道曾与兰云景生隙,于是故意捏造其十条罪状施以刑罚折磨。

    一桩桩,一件件,高澄全部移交刑部办理。

    由于清算旧账的人实在太多,宋游道暂时被拘,但小高王是个念旧的人,至少不会有性命之忧。

    至于王道习,则很快有了处置,即革去举人功名,发配辽州。

    第四百四十七章 细作

    宋游道入狱候审,其家人四处求情,甚至找上了秦王高孝瑜。

    高孝瑜之母与宋游道同族,但平素少有往来。

    酷吏这行当,向来招人忌恨,尤其是宋游道这种疯狗,高孝瑜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会因母族的关系,与他亲近。

    宋游道的家眷找上门,高孝瑜倒是没有避而不见,但也表示爱莫能助。